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湿地日丨大梅沙湿地修复纪实

镜朗君 镜朗生态
2024-09-09

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为了纪念这一创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联合国大会在2021年8月30日的第75届会议第99次全体会议上通过关于将每年2月2日确立为“世界湿地日”的决议。



今天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修复”。该主题旨在提高公众对湿地为人类和地球所做贡献的认识,促进采取行动来修复湿地。


大梅沙生态修复项目保育区局部


湿地修复

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建设“大梅沙近零碳排放社区”试点,万科公益基金会携手北京镜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大梅沙万科中心西侧的景观河道实施“梅沙街道滨河绿地、水体生物多样性提升和环境教育项目”(以下简称项目)。项目实施至今,镜朗团队已经完成了大部分湿地修复工作,并面向公众及当地学校开展了多次志愿者活动和进学校课程。

现在,跟我们一起了解如何修复湿地吧~



1

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


深圳大梅沙北靠马峦山,南面大鹏湾,和小梅沙一起组成 “鹏城十景”之一。优越的地理位置让大梅沙具有较好的恢复潜力,具备栖息地恢复的天然条件。大梅沙前期完成的海绵城市相关生态营造,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但外来物种入侵、河道硬化和本土物种大量缺失等问题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不完整,湿地的净水、固碳等生态功能受到影响,这就是我们项目将要解决的问题和实现的目标。


大梅沙生态修复项目区航拍



2

外来物种清理


大梅沙内湖公园捕获的清道夫


在项目实施前,经工作人员调查发现,在内湖公园及周边水系中,水生生物主要为外来入侵物种罗非鱼、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等,此外还有少量清道夫(下口鲇)Hypostomus plecostomus分布。仅有极少数本土鱼类在小梅沙一段残存的山地溪流中得以保留。


外来入侵物种

是指传入定殖并对生态系统、生境、物种带来威胁或者危害,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损害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外来物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海关总署联合颁布《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

大梅沙内湖公园中的罗非鱼和大口黑鲈(尾梢黑色)


为控制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群数量,降低其对本土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工作人员采取了人工集中捕捞、本土大型肉食性鱼类重引入和公众参与监测、清理等措施。目前,由于内湖公园外来入侵物种受到控制,浮游动物大量出现,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沼虾Macrobrachium sp.和米虾Atyidae spp.等本土物种开始大量复苏并扩散到整个内湖。

子陵吻鰕虎鱼捕食浮游动物



3

微生境营造


梅沙内湖是一个典型的人工湖,在满足蓄洪调节功能的基础上为社区提供了一个娱乐休闲的亲水空间。但这样完全硬质的底面及垂直驳岸对于湿地生物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在自然湿地中,砂石、淤泥、枯枝落叶和水生植物等在水中形成各种各样的空隙和空间,这为底栖动物、浮游动物、小型鱼类和大型鱼类鱼苗提供了躲避天敌、觅食和生长发育的场所。


大梅沙内湖公园水岸现状


为模拟自然湿地中的生境结构,在不影响景观和行洪要求的前提下,工作人员在内湖公园利用多孔砖和竹枝等材料在水底和岸边营造出丰富的空隙和空间,并在适当区域种植水生地带性植被。微生境营造完成后,大量底栖动物和鱼类都前来栖息,在内湖公园内形成一个个“珊瑚礁”一样的生态基。


大量子陵吻虾虎鱼在多孔材料上栖息



4

本土物种重引入


要想修复湿地的生态功能,不仅要控制外来物种,营造适宜的生境,最主要的就是通过本土物种的复壮和重引入,完善本土湿地生态系统。工作人员根据生态本底调查结果,并结合场地现状,参照大湾区山地溪流和平原河流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将多种本土底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重新引入内湖。


重引入本土鱼类


目前,所有重引入的本土物种均已成活扩散,部分鱼类和底栖动物已经开始繁殖并扩散至项目区外。随着本土物种的繁殖、扩散,丰富的水生生物也会为湿地鸟类提供食物,生物多样性提升效果也将逐渐显现,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将进一步完善。湿地固碳、净水等生态功能也将随之恢复。


引入的鳑鲏繁殖出的幼苗——采集于内湖公园项目区外



5

多管齐下,公众参与


从项目名称可以看出,除了湿地恢复工程,这个项目另一部分重要工作就是让社区公众能了解生态修复的原理、意义和作用,树立科学的生态保护观念,减少人为活动在湿地修复工作中的负面影响,并期望当地居民的日常活动可以与湿地修复工作有链接,形成可持续的社区管理模式。


内湖公园是附近居民娱乐休闲的热门场所,抓鱼摸虾的亲子家庭,下水摸螺的大哥大姐,风雨无阻的钓鱼爱好者,用电鱼器(已报警处理)、鱼叉、弹弓、撒网、刺网、地笼等方法捕鱼的也大有人在,连钓鳗鱼和钓鳖这种冷门技术也时常得见。

1.在项目区捞鱼的父子

2.下水摸螺蛳的社区居民

3.在项目区发现的龟鳖钓组

左右滑动查看


刚开始自然恢复或重引入后尚未定殖的本土物种就被居民捕捞,微生境营造材料也因此被挪动或破坏。当地居民对内湖公园高强度的利用,虽然对我们造成了一定困扰,但也反映出居民与这个区域联系十分紧密,有利于我们将其转化为公众可持续管理的中坚力量。

于是,我们除了加强监测和巡护外,采取了访谈劝导、树立科普宣教展板和组织公众志愿者活动三种方式,想让当地居民在这些日常活动中参与到项目里来。我们在日常监测的过程中,针对居民捕捞、垂钓的渔获进行科普,从物种习性到生态作用再到湿地修复项目原理。绝大多数居民都认同我们的理念,主动将渔获物中的外来入侵物种带走并放归本土物种,甚至部分居民还加入了社区志愿者群,成为了我们的义务宣传员。


钓友帮助清理外来入侵物种——大口黑鲈


我们还组织了多次公众志愿者活动,带领大家清除外来物种和进行生物监测等工作,让公众能从中学习相关的生态知识,并通过亲身参与湿地修复工作,了解湿地修复的原理。目前已经有多位参与过活动的志愿者日常在帮助清理福寿螺等外来入侵物种。


公众志愿者活动合影


今年1月,设计精美的科普宣教系统也在项目区完成安装,除版面展示内容外,还可扫描展板上的二维码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和项目内容。


在项目区安装的科普宣教系统——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板



6

具有推广价值的技术路径


大梅沙内湖公园湿地修复项目的技术路径和经验,在大湾区乃至华南地区的城市湿地修复工作中都具有推广价值。

主要有以下几步:

一、 科学的目标物种设定。由于地理环境、生态本底和面积不同,必须通过前期科学详尽的调研设定相应的目标物种,在满足多方需求的前提下,围绕目标物种进行设计和实施。我们在大梅沙恢复山地溪流生态系统的区域选取了唐鱼(深港表型)Tanichthys albonubes和黑叉尾斗鱼Macropodus hongkongensis作为目标物种,恢复平原河流生态系统的区域选取了普通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以及以鳑鲏为代表的本土鲤科鱼类作为目标物种。

二、控制外来入侵物种。通过人工清理或下行调控等手段,降低外来入侵物种数量,可以为本土物种腾出空间,为本土湿地生态系统建立赢得时间。在大梅沙,我们通过集中人工清理,公众参与持续清理和重引入本土大型肉食性鱼类进行下行调控,对内湖公园罗非鱼、大口黑鲈、食蚊鱼和福寿螺等形成有效控制。

三、丰富湿地生境。水岸硬化或过度清淤会造成生境单一,湿地生物缺乏生存空间,在不影响水利设施和民生安全的前提下应该利用本土水生植物和各种构件营造适宜该区域湿地生物的生境。在大梅沙,我们选取本土水生植物、多孔材料和竹枝等进行微生境营造。

四、本土物种复壮或重引入。物种是构建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参照当地湿地生态系统,对关键性、功能性本土物种进行复壮和重引入能更快构建本土湿地生态系统,更稳定发挥湿地生态功能。在大梅沙,我们的修复措施使子陵吻鰕虎鱼、沼虾和米虾和浮游动物种群数量得到恢复,重引入了螺、蚌、虾等底栖动物,本土大、中型肉食性鱼类和多种鲤科鱼类。

五、持续监测。湿地修复工作最大的特点在于所构建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持续的监测能实时了解各项指标变化,才能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或进行下一步工作。镜朗生态工作人员在项目实施前就定期进行监测,并在湿地生态系统构建初期保持每日至少一次的监测频率。

六、公众的可持续参与。城市湿地修复过程中,必须先通过宣教系统设计和环境教育活动将相关生态知识和理念传递给当地居民,并结合当地居民对于湿地的实际使用需求,将外来入侵物种清理、基础的生态监测等工作融入居民日常活动中。在内湖公园,我们通过访谈劝导、树立科普宣教展板和组织公众志愿者活动三种方式,让社区居民了解、认同并持续参与到湿地修复工作中。



“湿地修复”不仅仅是今年湿地日纪念活动的一个主题,更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万科公益基金会和镜朗生态团队下一步将在内湖公园继续完善本土湿地生态系统构建工作,继续开展线上、线下的环境教育工作,为“大梅沙近零碳排放社区”试点贡献力量,为华南地区湿地修复做出示范。



梅沙碳中和社区

梅沙碳中和社区,是在双碳社会建设背景下,万科公益基金会以深圳盐田区梅沙片区为主要试点区域,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和多类合作伙伴,协力推动的创新探索实践,也是共同建设彼此助益的分享平台。在这里,我们关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聚焦碳中和在社区层面的行动落实与意识提升,提炼社会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转型路径,倡导多方共建共促,构建碳中和的社区范式。


万科公益基金会

万科公益基金会,是由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起,经国家民政部、国务院审核批准,于2008年成立,由民政部主管的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2017年被认定为慈善组织。2018年以来,万科公益基金会在新的五年战略规划框架下,以“面向未来,敢为人先”为理念,关注对未来影响深远的议题,以“可持续社区”为目标,推动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进的关系。基金会当前着重围绕社区废弃物管理、绿色环保、社区发展和专项支持四大业务领域开展工作。


北京镜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镜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生态数据库和完备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并以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生态数据采集和相关产品研发、生态景观设计和生物多样性修复工程实施为业务主线,不断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探索前沿的专业技术公司。

1

END

1


“在看”我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镜朗生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